2009年9月25日 星期五

中委會為何"減刑"? 與會長理事會有矛盾嗎?

從8月會長理事會的所謂集体决議開除票選署理總會長; 短短不到一個月, 中委會在無上訴人情况下自行討論"减刑" ; 改為凍結4年的党籍; 我不明白為何在已確認召開特大的同時中委會要做如是決議? 是否想影响特大的結果? 是否尊重全體中央代表及黨員?
試問中委會成員有多少是會長理事會成員呢? 中委會的"減刑"是否需符合黨章45.24, 要超過三分之二呢? 如果需符合,那中委會是如何促使"減刑"生效呢? 這樣的做法是否意味會長理事會成員自行否定當初的集体决議? 認自己的草率及馬虎? 而這种反覆作風對黨的未來是好的嗎?
身為黨員, 真的不明白在43位中委會當中; 是有超過一半是票選委員, 但應該也有22位是會長理事會成員. 而這些會長理事會成員是無可奈何呢? 錯估情勢? 還是良心發現?
這一切疑問只有留待中央代表去評估.

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鄭貝川:開除蔡改凍結黨籍4年‧“翁主導中委會斷章取義”


(柔佛‧麻坡)柔佛馬華麻坡區會主席鄭貝川抨擊由總會長翁詩傑主導的中委會斷章取義,在援引黨章第45.24條文時,在強調條文下半段,卻刻意錯誤詮釋上半段所提及的中委會“採取它認為適當的任何紀律行動。”
他說,此條文明確規定中委會“採取適當的行動”,而不是覆核任何紀律行動,誤導中委會覆核包括會長理事會對蔡細歷紀律事件的決定,把開除令改為凍結黨籍黨職4年。
總會長是企圖混淆大家的視覺,有愚弄中央代表的情緒之嫌,來緩解特大對他造成的衝擊,這種伎倆已不能動搖召開特大的宗旨和決心。”
鄭貝川今日(週二,9月22日)發表文告說,921名中央代表和總會長等已決定和同意召開一個特大,黨中央已發出特大通知書,一切已照程序進行,並獲得所有中委的確認後,因此中委會就不再適當去研討和特大其中一項議案有直接關係的紀律事件。
他指出,翁詩傑執意主導中委會覆核會長理事會對蔡細歷紀律事件的決定,是越權及藐視代表大會,也非常不尊重中央代表的權力和意願。
他強調,馬華黨章從未要求當事人“必須”上訴;而且在確定已有最高權力機制(特大)操作及審理有關事件時,也沒有允許或要求中委會“必須”覆核會長理事會的決定。這種扭曲黨章的做法非常惡劣及不可取。
(轉載自星洲日報)2009-09-22 18:05

庸人自擾? 自得其樂?

剛閱讀了台大經濟研究所熊教授的這篇文章,覺得蠻有樂趣,文中提到當人走到十字路口,如果剛好是紅燈, 很多人會停下脚步, 等綠燈再過街; 但是也有少數行人左顧右盼有無來車, 再作决定. 面對情境相同而有不同的遊戲規則. 這是很淺顯的道理, 然而, 換了場景却是學術上爭議數十年的謎題!
知名政治/經濟學者唐恩(A.Downs) 1957年的<民主的經濟分析>書中觀點之一和投票有關. 唐氏認為去投票要花費時間氣力, 可是影響結果微乎其微. 因此具體成本高而預期收益低, 聰明人應該不去投票才是. 然而, 成熟的民主社會, 投票率總在40%以上. 他認為這是一個謎題, 稱為" 投票之謎"(Paratox of Voting).
對經濟分析而言, 這確實難以理解. 經濟學基本教條, 人是理性而自利的; 人會自覺或不自覺的算
計, 追求自己的權益, 不會去做搬石頭砸自己的脚的事. 既然自己一票和勝敗無關, 何需再投票!經濟學者及政治學者几十年來不知有多少論文處理這個問題, 直到今天仍是眾意僉同.
然而換個角度, 從社會心理學者密耳袞( S. Milgram) 和沙比尼( J.Sabini) 30年前在紐約布朗區地鐵做了實驗, 當學生假扮乘客向坐著乘客請求讓位, 竟然有68%乘客讓出座位. 而在日常生活中, 多的是幫別人忙像借個火, 問路, 借過等等, 因此當被突如其來的問題, 通常大多數人不是想到"先到先坐"而是以"幫別人忙", 顯然是同的行為依據.
回到投票的問題上, 對於許多選民, " 影響選舉結果" 是去投票的可能原因之一. 選情緊繃的時候, 這個因素可能是重要考量. 可是一般情况下, 其他的考慮可能才是選民浮現的理由. 對許多人而言, 平日會按時繳稅, 會守交通規則, 樂於助人; 在自我的心中對自己有著不錯的"自我形象" (self-image).
而選舉時去投票就符合自我期許. "選舉輸贏" 和"自我形象" 顯然是影響行為不同的基準點.
維持自我形象是為自己設下小規則, 劃地自限; 為選舉輸贏而投票, 是在個別事情上錙銖必計. 長遠而來, 大部份人的行為模式是選擇前者而非後者. 同樣的道理,大部份人紅燈則停, 而非東張西望. 這麽看來, 投票之謎其實不難找.經濟學者及政治學者對個別選舉輸贏的爭論, 也更深刻我們對人類的行為體會.
庸人自擾和自得其樂可能只是一線之隔!

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

是為黨為民? 還是機關算盡?


馬華黨領導層這次通過中委會的所謂" 減刑"; 實在讓人有太多的聯想, 從開始無視黨代表的意願及民主程序
,一味以改革為口號,開鍘了票選署理總會長, 並一再声明如果搞特大就是分裂黨, 就是為某私德敗壞者而開的代表大會.
至到事情演變對當權者不利時, 又開始搬出為黨為民的口號, 順意民主,支持開特大並接納所有議程. 時至今日,
再演變至中委會的" 減刑". 實讓我疑惑到底我黨領導層是真的為黨為民? 還是機關算盡?
首先, 中委會在無上訴人的情况下自行討論"減刑"; 這樣作法似乎否定了會長理事會及紀律會的所謂一致決議?這樣的否決會長理事會
的開除決議;是否反應 領導層的無能及判斷錯誤; 而這樣的誤判到底浪費了多少社會資源? 引發黨爭到底是正面形象還是負面形象?
對馬華是加分嗎?
或許這次是真的願意讓步為了黨; 但從凍結黨藉4年來看又不像是為黨及順意代表, 倒像是鞏固個人權益.
或是當初的" 開除" 決議是試水温, 發覺形勢不對; 馬上表現星雲大師年青時的小故事" 水裹要命, 上岸要錢"
随形勢改變思維或許是對的; 但改變也需得宜! 尤其是拥有百萬黨員的領導層, 黨的願景到底是什麽? 您想帶領黨員往那里去?
最後, 我想無論您認為誰適合或不適合? 回歸民主程序, 珍惜民主程序, 讓中央代表決定, 至少挑戰派的五項議程條條鮮明; 條
條獨立. 真的希望別讓個人的議程叫馬華太沉重!!!

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付出索取哈哈鏡

付出索取哈哈鏡- 富能教練導師文章分享

  個人或團隊為目標而奮鬥就有如開著一部車向前駛進時,一方面會看著前方的路況以及路標,同時也必須留意後照鏡以確保行進間的安全距離;假使在彎蜒山路開車時更可見轉角處會有著圓形凸鏡,讓駕駛能預知對方來車並且注意彎道的死角處。生活中,我們運用了鏡子來協助生活更便利,如同唐太宗所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將教練比喻成為「鏡子」來反應出客戶現況的思想、語言或行為,一方面讓客戶確定他的現狀,二方面讓教練居中進行各個支持性的行動都能更為精確。常見的企業教練案例中亦不少主管或老板培養人才時,上司覺得付出無比心力與時間想為公司培養出值得倚重的接班人,而且還跳槽搶市場,此時卻換得的是部屬的理所當然,另一頭的員工則是認為自己才是真正付出心力與時間貢獻於公司的發展,公司賺得比自己投入得還多,還要對員工要求更高,此時二方皆以自身的立場去看對方時,付出的都是自己最多,永遠是別人莫名的索取。其實,付出與索取是二面的凹凸哈哈鏡,彼此皆扭曲地認知,看不清楚事實的真相,此時產生出受害者心態時反而對達成既定目標是不進則退的。教練的功能就是作為一個明鏡並且照見客戶在付出與索取心態的哈哈鏡。以下的案例則是一位高階主管培養接班人遇到部屬的背叛時所進行的教練談話。

客戶:「教練,我遇到了一個很大的挑戰,好不容易培養了一個接班人,他卻自立門戶還回頭搶客戶,更過份地還惡性削價競爭,根本就是來破壞市場的傢伙,我實在是不甘心。」
教練:「你不甘心的是什麼呢?」
客戶:「就是…養老鼠來咬布袋,自己瞎了眼花了這麼多年這麼多心力,竟然培養了個沒有道義的人。」
教練:「你的意思是不甘心於你對他的付出卻沒得到相對的期望而且還背信於你,還是不甘心你的部屬現在影響了你公司的市場?」
客戶:「嗯…應該二個都有吧。」
教練:「那哪一個對你而言是比較關鍵的呢?」
客戶:「我想是被背叛的感覺吧。因為市場競爭是商場的常態,而且客戶對我們公司的信譽、商品和服務是有口啤的了,他能搶得了一時也得不到長久的。」
教練:「你如何知道是這樣子的呢?」
客戶:「因為我們公司長期經營下來已有一定的市場認同度,忠實客戶也不少,主要也有客戶和我反應他們的想法。」
教練:「如果仍有客戶因為價格因素而轉單,你如何因應?」
客戶:「顧客當然有他們的決定權,但是我們這個行業是重視服務理念的,我想既使有人轉單,但是我相信我們公司要持續提供客戶有效而且滿意的服務才是經營利基。」
教練:「那你還擔心什麼的?」
客戶:「只是心理不舒服而已吧,畢竟我是誠以待人,並且用心培養人才,結果卻是事與願違。」
教練:「我了解你的不舒服,的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我們要學習去想一二的話,這個經驗你學到了什麼呢?」
客戶:「什麼是想一二?」
教練:「就是既使跌倒了,在站起來時也要抓把地上的土才值得啊。所以說說你從這個不舒服的經驗學到如何以後可以做得更好?」

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

連加恩寫給2歲兒子的信

作者簡介連加恩,台灣陽明大學醫學系第二十屆畢業。2001年6月,放棄預官資格,參加台灣第一屆外交替代役男,在服役的布吉納法索期間的優異表現,贏得外交部頒發「睦誼外交獎章」。2005年,他返回台灣接受家醫科住院醫師訓練,於同年獲布國總統龔保雷先生頒發國家騎士級勳章,以肯定他的貢獻。目前於疾病管制局擔任防疫醫師。這本書是他寫給現在2歲兒子的書。文╱連加恩親愛的兒子:  當爸媽以前,我只知道當孩子的心情,孩子們不喜歡爸媽拿自己和別人比來比去,現在自己當了爸媽才知道,天下父母心──從出生的體重、身高,還有雙眼皮的角度,就已經開始了這場一輩子的競賽。  當你出生第三天 ,爸媽把你接到坐月子中心,看你和其他「同學」一字排開,探望你的親友就忍不住拿其他的寶寶指指點點:「你看這一排還是我們的比較可愛!」「你看那個是誰家的怎麼那麼黑?」等等。有一次,我不經意的聽到你隔壁床小朋友的爸爸和親友聊天,他指著你說:「天啊!為什麼他的頭比我們的大這麼多?」親愛的兒子,爸爸答應你:盡量克制自己不要老是拿你和別的小孩比較,就算爸爸愛和人家比較,我會放在心裡比,不會像那位爸爸,還大叫出來。  雖然,等你大一點去了學校,爸爸一定會要你好好唸書,考試後,也會忍不住問你其他人考幾分、在班上排第幾名之類的問題,老爸其實很清楚,這些東西真正影響人生路的程度並不大;持續的努力、擁有好的品格、充滿上帝恩典的際遇影響 才大。其實很多數字,好比你的出生體重、頭圍,現在看來也不過是親友們聊天的題材,或拿來耍耍嘴皮子用的啦!  上帝給你的這個人生,就是最獨特、最特別的,你有自己的路要走,天底下有六十幾億人,每人自成一格,該怎麼比?如果真的要比,爸爸告訴你,其實你的頭也沒有很大啦!  但是,如果你不小心和人家比較了、發現自己什麼都贏人家,那代表你的責任更大了!爸爸在非洲的許多朋友,沒有聽過什麼叫做「坐月子中心」,他們的孩子一出生就睡在泥地上的草蓆,罩在蓋剩菜剩飯用的防蚊罩裡,為了躲避瘧疾的威脅,孩子長到5歲以前,他們不敢宣稱家裡多了一個人,因為隨便一個傳染病就可能奪走他們的性命。  說真的,如果你比老爸非洲朋友的孩子們更聰明、更會考 試或更有學問,爸爸一點都不會感到意外,上帝給你比較多一點,就是要你多付出一點。這些被你「比下去的人」,都是你的責任範圍,你要用上天給你的才能,去做一些事情幫助這些人。若用這個角度出發,爸爸就可以要求你好好唸書了,目的不是爸爸可以拿你的成績單,去和我朋友們的孩子比較;而是你被賦予了使命,用你的專業和貢獻去改變你所在的世界,讓那些沒有你幸運的人,可以過得更好。  奉獻一生給非洲的史懷哲醫師,小時候也很愛比。他比什麼呢?「比武」。有一次,他和鄰居的孩子打架,獲得壓倒性的勝利,那個打輸的孩子說了一句不服氣的話,改變了他一生,他說:「如果我像你家一樣,可以天天吃肉,我就不會輸給你了。」這話讓年幼的史懷哲察覺自己的優越和優 勢,都是建立在上天所賜的福氣,而不是他自己有什麼了不得。當他進一步去思考:上帝給他如此幸福的成長背景、順利的求學過程和不凡的天分之目的為何時?他決定把自己奉獻給非洲無數可憐的人,來活出那一個目的。  親愛的兒子,老爸常常覺得你實在很幸福,你們這一代的人都是,我告訴你這個故事,是希望你不需要等到和鄰居打架,才發覺這個道理。下定決心服務人群的史懷哲,在完成了醫學、神學、演奏學三個博士學位之後,才踏上前往非洲的旅程。每次,當老爸受邀作非洲服務的相關演講,之後的Q&A中,年輕學子最常問到的問題就是:「現階段的我們該如何準備,才能去第三世界服務?」有時,他們眼裡還閃著真誠的淚光,讓我實在不知道怎樣回答,才算是夠慎重。   直到一年聖誕節,在台北市政府廣場有一個盛大的晚會,現場集結了五千多位民眾,在電視實況連線之下,我被邀請作短短的分享,當我拉拉雜雜的講完要下台時,主持人「黑人」(他是藝名叫黑人,不是真的黑人),忽然讓我措手不及的說:「那最後請你跟大家講講,要加入你們的非洲工作,需要具備什麼條件?」看著手錶,我只剩一分鐘可以回答,我隨口答了一句:「只要覺得自己很幸福的人,都可以去!」就下台了。  我想講的是,攔阻我們願意幫助別人最大的心理障礙就是:「『比』起別人,我還不夠幸福!」的想法。  小學老師告訴我們:「不要成為手心向上,而要成為手心向下的人,因為向下是給,向上代表乞討。」如果我是小學老師,我會講一句相反的話:「大家要 先學會成為一個手心向上的人,當你把手心朝上,可以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幸福的接受者,不斷從這個社會、國家、爸媽、老師、校長和上帝那裡領受愛的灌注,那麼,你就可以把手心向下翻,把福氣分享給其他的人。」  孩子,你要先體會自己是一個幸福的接受者 —「知道自己從上天白白領受恩典」,然後分享你所領受的福氣給人。上帝會給你更多,你就越有力量幫助更多的人,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迴路。這種情況下,你更不需要比,「Yougot nothing to lose !」— 在人生這件事上,你只會越贏越多。

2009年8月12日 星期三

水裡要命, 上岸要錢

孫子兵法嚴老師曾分享一段星雲大師述說年青時的一段故事:
有一天出去化緣, 傍晚回寺經過溪流, 因為下午時的一場大雨, 溪水暴漲, 大師過溪不小心掉進河中,在水中載沉載浮之際, 顧不得白天幸苦化來的錢, 只求掙扎上岸; 好不容易爬到溪邊, 心神稍定, 忽然想到辛苦一天化來的錢已不見了. 不過大師終究是大師, 當下頓悟: "水裡要命, 上岸要錢."
大師的這番頓悟道出人在不同的空間有不同的情思; 說白一點, 人的腦袋随所處的空間而改變.
事實上, 不僅人的腦袋常隨空間之不同而改變, 人的價值也因空間而異.
這次從巴生港口自貿區弊案, 一直到報案............甚至一千萬元事件...或許讓我們看看到底人是不是隨着形勢,時空的變化而另有所思呢? 使命是否仍是崇高不可變的; 這一切也只能等待我們總會長接下來的回應啦!